中 国 B O P E T 网
中国塑协BOPET专委会主办
食品安全整治对包装消费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1-06-09 阅读次数:452近时期,国内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整治活动已经迫使一些食品加工厂停工停产。作为包装企业尤其是替食品包装提供基材的生产企业来说,大家都十分关注食品安全的整治情况和相关《食品安全法》的制定,以及具体实施后可能会出现的大致结果。就此,了解一下食品安全整治活动、食品安全监管的状况和道德法规的完善问题并作一些分析,探讨专项整治过程中可能对食品包装带来哪些影响,影响的大约程度,是有这个必要的。
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专项整治活动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底线应该是安全的,也就是说食以安为先为本。
今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繁发生,瘦肉精、染色馒头,还有毒豆芽、毒生姜之类的新闻报道不断地挑战社会公众的心理底线。整个社会陷入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从不可遏制的愤怒,开始变得无奈和感叹:只有老百姓想不到的,没有不良商家做不到,毒不起的。
已经发现并查处的一些食品安全突出事件,都与食品生产经营中滥用或非法使用添加物有关。为此,国务院为了重拾社会公众对食品的信心,提出专项整治活动,把整治食品非法添加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切入点,追踪溯源,严查食品制作和加工源头,严管食品添加剂使用,严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道关口;同时,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各级政府守土有责,要改革并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机制,严格监管责任制和问责制,对食品安全突出事件涉及的地区、部门,都要实行问责。
在国内食品安全迎来“乱‘市’重典”的当下,大江南北的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严加防范,一些小规模的加工厂都干脆停工停产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正忙于筹建立体的监管网络,清理整合现有的卫生管理标准和检查制定违法的惩罚制度。
食品安全的实际监管处境非常困难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曾在“两会期间”表示,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暴露的问题集中在微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而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诚信缺失、监管不到位,是食品安全主要原因之一,根本的原因还是食品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点多面广,小、散、乱的现实状况。
我国GDP成为全球第二,但农村还停留在原始状态,种植养殖环节还主要依靠2亿多农民散户生产。长期以来,农业加工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主要围绕增产而建立的,质量安全工作相对比较忽略。先后发现墨染粉条、毒奶粉、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是小而散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直接导致相关的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滞后。从田头到餐桌长长的链条上,食品要经历种植(养殖)、加工、存储、运输、售卖、烹饪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隐藏着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反映:我国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44.8万家,其中80%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经营主体约323万家,有证餐饮单位约210万家,无证照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小餐饮更是难以计数,各个环节都难以谈及标准化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监管到位。
主管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官员在分析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时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1500多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40多家、奶站20393个,奶牛规模化养殖率仅19.8%,市场集中度过低。因为缺乏规模效应,食品加工企业往往为获得市场,不断地压低成本、降低价格,落入恶性竞争的旋涡。而相对应的监管力量却是严重不足,目前全国72个地级区域、1305个县级区域未设立食品生产监管机构,全国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5982人,与其监管的食品生产者的数量相比,平均每人监管51个生产者。中国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环节主要是源头和零售端,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小、散、乱的特点,让监管溯源的难度远远高于大农业支撑的欧美等发达国家。
食品安全需要经受道德和法规的考验
媒体和报纸上大量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了每个人都关心的一场社会运动。事实上,中国目前频发经历食品安全事故的态势,并非世界个案。历史上的美国、欧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也都有类似经历。即便是今天,食品安全依然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存在“零风险”,如美国曾有鸡蛋沙门氏菌事件、日本曾有毒牛奶事件、欧洲曾有疯牛病事件、近期德国又发生二口恶英事件等等。资料显示,从1993-2010年食源性疾病的年度估算统计显示,全球共有10亿起,200多万人死亡。其中美国480万起,3000 人死亡;欧洲4550万起;澳大利亚540万起,120人死亡。不过中国尚无确切数字。
现代社会的发展演变给食品安全增加了新的挑战。比如,人口人群分布和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同追求。人口老龄化使病菌感染更加容易发生,因为 55-60岁期间,人们的免疫力已经开始下降。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食品需求趋向肉类和方便食品等,但是,增加此类高风险的鲜食水果蔬菜和肉类的消费,也增加了患食源性疾病的机会,比如O-157:H7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杆菌。
面对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状况,专业从事食品安全和预防感染领域的国际专家称,“我们的法律法规与国际上考虑的风险评估、风险交流、风险管理系统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异了,与行业里面的食品科技、食品生产的加工情况也没有知识性、认知性的差异。频繁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道德操守的底线没有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例如,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皮革奶等,已经不能用科技或者是知识匮乏来形容,只是企业过分关注利润。经营者的贪婪性,显然需要依靠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调整,而非仅仅依靠法律。“因为不可能制定法规去禁止所有的化学品,化学品本身的变化也很快,如果有一个道德操守的底线,就可以避免掉99%的问题。”
食品安全整治带来食品消费和包装的影响
由上我们获知,食品安全的生产和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综合工作,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活动我们抱有持续进行的思想准备,切忌揣怀临时或侥幸过关的想法。突出事件的发生和食品安全的整治,必然引发我们思考转型期的食品包装的知识性、科技性问题。目前,国家除了对聚氯乙稀薄膜有产销限制(环保考虑)外,暂时还没有对其它薄膜材料的本身作使用限制。所以,用于食品安全的包装薄膜要在完善通常包装要素(阻隔性、耐油脂性、耐寒和耐低温性、密封和粘合性、商品展示性)之余,需要考虑食品包装的安全、卫生性和消费的简便性、经济性。
在分析食品安全整治必然带来一定时期市场消费和食品包装量减少时,我们感到包装使用上可能存在着短期和较长期的影响问题————
短期影响(2-3个月)
1、各级政府和食品监管部门在问责制的压力下,加大对属地监管对象的整治力度,有相当数量的食品加工企业被迫限产或停产。因此,替食品加工企业提供配套包装的包装薄膜明显减少使用量(包装薄膜包含BOPET、CPP、BOPP、BOPA、PE膜),其中尤以主要生产蜜饯、果冻、糖果、酱菜、食肉制品、水产制品之类食品的小作坊、小工厂暂时歇业的为多。从包装薄膜来说,薄膜代理商将首先流失大批为此配套的小型包装印刷企业。
2、社会公众对食品的安全性、卫生性更加在意,购买时更加谨慎。有刚性需要的购买者对食品配方、营养特性和安全性,以及食品的保鲜保质期更加关注。此时,市场上品牌食品的销售量反而会略有上升,也为配合正规食品加工提供包装的企业充实了业务。
较长期影响(6个月以上)
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和制定《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实施是需要有个较长过程的。在这运行过程中,通过媒体一系列的动态报道和相关专家对食品安全的知识介绍———
1、社会公众对整治后的食品安全逐步恢复了信心,市场购买力也逐步有所提升。由于食品营养特性和安全性的保证,再由于食品的色、香、味、形的功能特性得到合理的满足,从事食品加工和包装印刷企业的应市量也得到一定的保证。
2、部分符合整治要求的小型企业,能够执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体系和食品溯源的追溯保障体系,它的正常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恢复。毕竟以食为天和繁荣市场对人类、对社会都是重要的。
3、原先在执行食品加工技术和保障体系中比较规范的中型企业,意识到食品采植、加工、存储、运输、售卖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标准化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监管到位,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可能会考虑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问题,积极争取更大的规模效应。此时,产生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抗风险管理的能力大增,其对包装薄膜的要求也越高、需求量也越大。
中国塑协BOPET专委会秘书处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