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B O P E T 网
中国塑协BOPET专委会主办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
发布日期:2010-01-04 阅读次数:435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中国和东盟10国之间超过90%以上、7000多种产品将实行零关税。这一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的区域,从此步入零关税时代。
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介绍,根据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设定的目标,2010年中国和东盟将全面建成自贸区。经过7年的共同努力,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
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即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东盟4个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自《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约6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1.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4.2%。
泰国驻华公使王逸生表示,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之后,双边贸易额将不断创新高,预计相当一段时间内,年贸易额的增长将达到40%到50%,或者更高。
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张克宁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通过降低关税,不仅使得双边的贸易额有迅速的提高,同时可以让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张克宁举例说,虽然中国和东盟都是出口外向型,但是相互之间还有很多的互补产品和产业。比如,中国向东盟出口较快、较多的有船舶、钢铁、针织服装、陶瓷制品,进口较多、增长较快的有铜制品、橡胶制品、可可制品等资源型产品。另外,中国的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39.5%提高到了2008年的50%。
国金证券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我国各行业对东盟的出口比重依次为化纤、交运设备、钢铁、化学品、玻璃陶瓷等。从行业历史数据看,化纤的比重持续上升;钢铁目前比重处于低点,虽有回升空间,但对国内钢铁业整体拉动较为有限;化工品稳步上升。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对化纤(纺织机械)、化工品的拉动从中期可能会更加突出。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很多是农业国家,对中国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有很大需求。同时双方在机械加工业、纺织业、工程承包、电器、仪器仪表行业的合作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起跳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跳板。
专家表示,货币国际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货币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货币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货币的区域化,这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三是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目前,东盟地区在对人民币接受程度、流通广度和支付便利性等方面占有优势与先机。
目前,我国对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规模已相当大,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经济危机重创,前11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仍达到了1870.5亿美元。无论从人口规模和增长潜力来看,未来这一区域都将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区域。自贸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的需求日益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监管层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东盟国家率先推广使用。除了制度层面的推动,人民币要想成为区域货币,还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接受。可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贬值使得使用美元作为支付结算的外贸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汇兑损失,而人民币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成为区域内币值最坚挺的货币,企业有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意愿。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前夕,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这也将推动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内用于支付结算。协议的初衷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但协议中的创新机制,如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等,将推动自贸区贸易中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
为了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经济金融合作,相关部门已表示,将出台推动区域内投资便利化等措施。未来,自贸区无论是在贸易领域,还是在资本市场等金融方面的合作都将深化。这些措施将解决人民币的回流渠道问题,使人民币在被境外企业接收后有更为广泛的使用空间。